酒精會讓你更容易入睡?或許正悄悄偷走寶貴的睡眠質量

在這個壓力如影隨形的時代,許多人結束漫長的一天後,習慣性地端起酒杯,期待著酒精能帶他們迅速進入甜美的夢鄉。但是,這杯看似能帶來片刻安寧的飲品,真的如我們所願,護送我們安穩抵達夢鄉嗎?還是它其實是披著羊皮的狼,正悄悄偷走我們寶貴的睡眠質量?

酒精的催眠假象:正在黑夜中顛覆你的睡眠質量

為什麼一杯下肚後就昏昏欲睡?精本質上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劑,其作用機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:增強大腦中GABA(γ-氨基丁酸,一種關鍵的抑制性神經遞質)的作用;抑制穀氨酸(一種重要的興奮性神經遞質)的活性。這種雙重作用可以有效減緩了神經元之間的資訊傳遞速率,進而產生我們熟知的鎮靜效果,讓人們誤以為酒精具有高效的助眠功效。

此外,酒精還會對大腦中的腺苷系統產生作用,促進大腦內腺苷的積累,從而營造出一種身心放鬆的狀態,並引發睡意。然而,儘管酒精看似能幫助我們更快地進入睡眠狀態,但它卻嚴重破壞了整個睡眠結構。

具體而言,酒精對睡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
快速動眼期(REM)睡眠的顯著減少

REM睡眠是我們做夢的主要階段,對於情緒調節、記憶鞏固和學習能力至關重要。然而,研究表明,酒精會大幅減少REM睡眠的時間和質量。這意味著,即使我們睡了8小時,大腦也無法完成必要的修復和整合過程,從而影響日間的認知功能和情緒狀態。

深度睡眠後的反彈效應

酒精可能會增加前半夜的深度睡眠(慢波睡眠),使人們感到睡眠深沉。但隨著身體逐漸代謝酒精,大腦在脫離酒精的抑制後,會引發反彈性興奮現象,導致覺醒水平提高。同時,壓力激素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的水平會異常升高,進一步加劇清醒狀態,使人們在後半夜難以維持深度睡眠。

此外,酒精的影響遠不止於大腦化學物質的改變,它還會對身體的多個系統產生不良影響。例如:

利尿作用:酒精具有利尿作用,會導致夜間頻繁起床排尿,打斷睡眠的連續性,影響睡眠質量。

肌肉鬆弛:酒精可能加重睡眠呼吸暫停和打鼾等症狀,進一步降低睡眠質量,甚至對呼吸系統造成長期損害。

體溫調節紊亂:酒精會破壞人體自然的降溫過程,而這一過程對於進入和維持優質睡眠至關重要。體溫調節紊亂可能導致入睡困難或夜間醒來。

綜上所述,雖然酒精在短期內可能帶來一定的助眠效果,但從長遠來看,它對睡眠結構和質量的破壞是深遠的。因此,為了維護良好的睡眠健康,我們應避免依賴酒精作為助眠手段。

長期使用酒精助眠的後果:成為健康的不定時炸彈

如果酒精僅是影響單晚的睡眠質量,問題或許不算嚴重。但長期使用酒精作為助眠工具,將對身心健康造成深遠影響:

【睡眠質量】

耐受性增強:隨著時間推移,個體需要攝入更多酒精才能達到與之前的助眠效果

睡眠結構改變:即使停止飲用含酒精飲品,睡眠質量仍會長期受到不良影響

失眠症狀加劇:酒精會暫時掩蓋真正的睡眠問題,從而阻礙正確診斷與有效治療

【心理健康】

多項縱向研究表明,與不飲酒者相比,長期飲酒者患抑鬱症風險增加35%;焦慮症發生率增加42%。此外,長期飲酒還會影響認知功能,造成記憶力和執行力出現加速下降的現象。

【生理健康】

體征增加:酒精本身熱量較高且會影響個體的判斷力,導致夜間進食增多,進而引發體重上升。

免疫功能減弱:長期睡眠質量不佳會直接削弱免疫系統的功能,增加感冒、流感等疾病風險。

引發慢性發炎:長期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慢性發炎,這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風險。

癌症風險增加:流行病學研究已明確指出飲酒引致口腔癌、咽癌(不包括鼻咽癌)、喉癌、食道癌、肝癌、大腸癌及女性乳癌等多種癌症,並且患上這些癌症的風險會隨飲酒分量增加而遞升。

綜上所述,你以為每晚喝酒是為了改善睡眠質量,實則它正在悄悄奪走你的健康。

既然酒精不是好的助眠劑,那麼有哪些替代方案可以改善睡眠質量?

建立個人化睡眠儀式

透過創造一套睡前的放鬆儀式,向大腦發出「準備睡覺」的訊號,幫助身心進入睡眠狀態。

閱讀實體書籍:在睡前遠離電子裝置,因為電子螢幕發出的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影響睡眠。選擇一本輕鬆的讀物,如散文、詩歌等,讓自己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,放鬆大腦,緩解一天的疲勞。

冥想或深呼吸:每天只需花5 – 10分鐘進行冥想或深呼吸練習。冥想時,找一個安靜舒適的地方坐下或躺下,閉上眼睛,專注於呼吸,排除雜念。深呼吸則可以透過緩慢地吸氣,使腹部膨脹,再緩慢地呼氣,讓腹部收縮,重複這個過程。這種練習能夠顯著降低應激激素水平,減輕壓力和焦慮,讓身心更加平靜,為睡眠做好準備。

溫水浴:睡前洗一個溫水浴,水溫以感覺舒適為宜。當身體浸泡在溫水中時,體溫會升高,而離開溫水後,體溫會逐漸下降。這種先升高後降低體溫的過程,能夠誘導自然睡意,幫助人們更快地進入睡眠狀態。

輕柔伸展:進行一些輕柔的伸展運動,如瑜伽中的簡單動作,可以釋放一天的肌肉緊張,促進血液迴圈。但要注意避免劇烈運動,因為劇烈運動會使身體興奮,反而難以入睡。

優化睡眠環境

確保臥室真正成為睡眠的聖殿,為高質量睡眠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。

黑暗:使用遮光窗簾或眼罩,阻擋外界光線。哪怕微弱的光線也會影響睡眠質量,因為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干擾生物鐘。創造一個完全黑暗的睡眠環境,有助於提高睡眠的深度和質量。

安靜:考慮使用白噪音機,它可以產生持續、穩定的噪音,如雨聲、海浪聲等,掩蓋環境中的突發噪音,如汽車喇叭聲、鄰居的說話聲等。這種相對安靜且穩定的聲音環境,能夠幫助人們放鬆身心,更容易進入睡眠狀態。

涼爽:保持臥室的最佳睡眠溫度約為18 – 20攝氏度。在這個溫度範圍內,人體的新陳代謝會減緩,身體更容易放鬆,從而提高睡眠質量。如果室內溫度過高或過低,都會影響睡眠的舒適度。

舒適:投資高質量的床墊和枕頭,這是最值得的健康投資。一個合適的床墊能夠提供良好的支撐,減輕身體壓力,保持脊柱的自然彎曲;而一個舒適的枕頭能夠貼頸部曲線,緩解頸部疲勞。選擇適合自己的床墊和枕頭,能夠大大提高睡眠的舒適度。

控制光線暴露

光照是調節褪黑激素——天然睡眠激素的關鍵因素,合理控制光線暴露有助於調整生物鐘,提高睡眠質量。

白天:早晨接觸自然光15 – 30分鐘,自然光能夠刺激視網膜,將訊號傳遞到大腦的生物鐘中樞,重置生物鐘,讓人在白天保持清醒和活力,晚上更容易入睡。可以選擇在早晨起床後到戶外散步,或者坐在窗邊享受陽光。

晚上:日落後避免使用藍光裝置,如手機、電腦、平板等,因為藍光會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影響睡眠。如果必須使用這些裝置,可以安裝藍光過濾軟體,減少藍光對眼睛和睡眠的影響。

認知行為療法

對於慢性失眠患者,認知行為療法被證明比藥物更有效且無副作用。這種療法幫助改變對睡眠的錯誤信念和行為,從根本上解決睡眠問題。

錯誤信念:很多人對睡眠存在一些錯誤信念,如「我必須睡夠8小時才能健康」「如果晚上睡不好,第二天就會沒精神」等。這些錯誤信念會增加心理壓力,導致睡眠焦慮。認知行為療法透過教育和引導,幫助患者認識到這些錯誤信念,並建立正確的睡眠觀念,如「睡眠質量比睡眠時間更重要」「偶爾睡不好是正常的,不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影響」等。

錯誤行為:一些人在睡前會有一些不利於睡眠的行為,如躺在床上玩手機、思考問題、擔心失眠等。認知行為療法透過行為訓練,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,如只在感到睏倦時上床睡覺、如果躺在床上20分鐘還睡不著就起床做一些輕鬆的事情、避免在床上進行與睡眠無關的活動等。透過改變這些錯誤行為,能夠逐漸調整睡眠節律,提高睡眠質量。

最後,如果在某些社交場合或特殊時刻而必須飲酒,那麼建議:

不要在睡覺前的3至4小時內飲酒,以便給身體足夠的代謝時間;

控制酒精攝入量,女性不超過1杯,男性不超過2杯;

喝酒時盡量多喝水,減少脫水症狀和夜間醒來的頻率;

飲酒前先吃點東西墊肚子,可以減緩酒精吸收速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