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精会让你更容易入睡?或许正悄悄偷走宝贵的睡眠质量

在这个压力如影随形的时代,许多人结束漫长的一天后,习惯性地端起酒杯,期待著酒精能带他们迅速进入甜美的梦乡。但是,这杯看似能带来片刻安宁的饮品,真的如我们所愿,护送我们安稳抵达梦乡吗?还是它其实是披著羊皮的狼,正悄悄偷走我们宝贵的睡眠质量?

酒精的催眠假象:正在黑夜中颠覆你的睡眠质量

为什么一杯下肚后就昏昏欲睡?精本质上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,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:增强大脑中GABA(γ-氨基丁酸,一种关键的抑制性神经递质)的作用;抑制谷氨酸(一种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)的活性。这种双重作用可以有效减缓了神经元之间的资讯传递速率,进而产生我们熟知的镇静效果,让人们误以为酒精具有高效的助眠功效。

此外,酒精还会对大脑中的腺苷系统产生作用,促进大脑内腺苷的积累,从而营造出一种身心放松的状态,并引发睡意。然而,尽管酒精看似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进入睡眠状态,但它却严重破坏了整个睡眠结构。

具体而言,酒精对睡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快速动眼期(REM)睡眠的显著减少

REM睡眠是我们做梦的主要阶段,对于情绪调节、记忆巩固和学习能力至关重要。然而,研究表明,酒精会大幅减少REM睡眠的时间和质量。这意味著,即使我们睡了8小时,大脑也无法完成必要的修复和整合过程,从而影响日间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。

深度睡眠后的反弹效应

酒精可能会增加前半夜的深度睡眠(慢波睡眠),使人们感到睡眠深沉。但随著身体逐渐代谢酒精,大脑在脱离酒精的抑制后,会引发反弹性兴奋现象,导致觉醒水平提高。同时,压力激素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的水平会异常升高,进一步加剧清醒状态,使人们在后半夜难以维持深度睡眠。

此外,酒精的影响远不止于大脑化学物质的改变,它还会对身体的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。例如:

利尿作用:酒精具有利尿作用,会导致夜间频繁起床排尿,打断睡眠的连续性,影响睡眠质量。

肌肉松弛:酒精可能加重睡眠呼吸暂停和打鼾等症状,进一步降低睡眠质量,甚至对呼吸系统造成长期损害。

体温调节紊乱:酒精会破坏人体自然的降温过程,而这一过程对于进入和维持优质睡眠至关重要。体温调节紊乱可能导致入睡困难或夜间醒来。

综上所述,虽然酒精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助眠效果,但从长远来看,它对睡眠结构和质量的破坏是深远的。因此,为了维护良好的睡眠健康,我们应避免依赖酒精作为助眠手段。

长期使用酒精助眠的后果:成为健康的不定时炸弹

如果酒精仅是影响单晚的睡眠质量,问题或许不算严重。但长期使用酒精作为助眠工具,将对身心健康造成深远影响:

【睡眠质量】

耐受性增强:随著时间推移,个体需要摄入更多酒精才能达到与之前的助眠效果

睡眠结构改变:即使停止饮用含酒精饮品,睡眠质量仍会长期受到不良影响

失眠症状加剧:酒精会暂时掩盖真正的睡眠问题,从而阻碍正确诊断与有效治疗

【心理健康】

多项纵向研究表明,与不饮酒者相比,长期饮酒者患抑郁症风险增加35%;焦虑症发生率增加42%。此外,长期饮酒还会影响认知功能,造成记忆力和执行力出现加速下降的现象。

【生理健康】

体征增加:酒精本身热量较高且会影响个体的判断力,导致夜间进食增多,进而引发体重上升。

免疫功能减弱:长期睡眠质量不佳会直接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,增加感冒、流感等疾病风险。

引发慢性发炎: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身体慢性发炎,这可能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。

癌症风险增加:流行病学研究已明确指出饮酒引致口腔癌、咽癌(不包括鼻咽癌)、喉癌、食道癌、肝癌、大肠癌及女性乳癌等多种癌症,并且患上这些癌症的风险会随饮酒分量增加而递升。

综上所述,你以为每晚喝酒是为了改善睡眠质量,实则它正在悄悄夺走你的健康。

既然酒精不是好的助眠剂,那么有哪些替代方案可以改善睡眠质量?

建立个人化睡眠仪式

透过创造一套睡前的放松仪式,向大脑发出「准备睡觉」的讯号,帮助身心进入睡眠状态。

阅读实体书籍:在睡前远离电子装置,因为电子萤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影响睡眠。选择一本轻松的读物,如散文、诗歌等,让自己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,放松大脑,缓解一天的疲劳。

冥想或深呼吸:每天只需花5 – 10分钟进行冥想或深呼吸练习。冥想时,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,闭上眼睛,专注于呼吸,排除杂念。深呼吸则可以透过缓慢地吸气,使腹部膨胀,再缓慢地呼气,让腹部收缩,重复这个过程。这种练习能够显著降低应激激素水平,减轻压力和焦虑,让身心更加平静,为睡眠做好准备。

温水浴:睡前洗一个温水浴,水温以感觉舒适为宜。当身体浸泡在温水中时,体温会升高,而离开温水后,体温会逐渐下降。这种先升高后降低体温的过程,能够诱导自然睡意,帮助人们更快地进入睡眠状态。

轻柔伸展:进行一些轻柔的伸展运动,如瑜伽中的简单动作,可以释放一天的肌肉紧张,促进血液回圈。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,因为剧烈运动会使身体兴奋,反而难以入睡。

优化睡眠环境

确保卧室真正成为睡眠的圣殿,为高质量睡眠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。

黑暗:使用遮光窗帘或眼罩,阻挡外界光线。哪怕微弱的光线也会影响睡眠质量,因为光线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干扰生物钟。创造一个完全黑暗的睡眠环境,有助于提高睡眠的深度和质量。

安静:考虑使用白噪音机,它可以产生持续、稳定的噪音,如雨声、海浪声等,掩盖环境中的突发噪音,如汽车喇叭声、邻居的说话声等。这种相对安静且稳定的声音环境,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,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。

凉爽:保持卧室的最佳睡眠温度约为18 – 20摄氏度。在这个温度范围内,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减缓,身体更容易放松,从而提高睡眠质量。如果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,都会影响睡眠的舒适度。

舒适:投资高质量的床垫和枕头,这是最值得的健康投资。一个合适的床垫能够提供良好的支撑,减轻身体压力,保持脊柱的自然弯曲;而一个舒适的枕头能够贴颈部曲线,缓解颈部疲劳。选择适合自己的床垫和枕头,能够大大提高睡眠的舒适度。

控制光线暴露

光照是调节褪黑激素——天然睡眠激素的关键因素,合理控制光线暴露有助于调整生物钟,提高睡眠质量。

白天:早晨接触自然光15 – 30分钟,自然光能够刺激视网膜,将讯号传递到大脑的生物钟中枢,重置生物钟,让人在白天保持清醒和活力,晚上更容易入睡。可以选择在早晨起床后到户外散步,或者坐在窗边享受阳光。

晚上:日落后避免使用蓝光装置,如手机、电脑、平板等,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,影响睡眠。如果必须使用这些装置,可以安装蓝光过滤软体,减少蓝光对眼睛和睡眠的影响。

认知行为疗法

对于慢性失眠患者,认知行为疗法被证明比药物更有效且无副作用。这种疗法帮助改变对睡眠的错误信念和行为,从根本上解决睡眠问题。

错误信念:很多人对睡眠存在一些错误信念,如「我必须睡够8小时才能健康」「如果晚上睡不好,第二天就会没精神」等。这些错误信念会增加心理压力,导致睡眠焦虑。认知行为疗法透过教育和引导,帮助患者认识到这些错误信念,并建立正确的睡眠观念,如「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间更重要」「偶尔睡不好是正常的,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」等。

错误行为:一些人在睡前会有一些不利于睡眠的行为,如躺在床上玩手机、思考问题、担心失眠等。认知行为疗法透过行为训练,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,如只在感到困倦时上床睡觉、如果躺在床上20分钟还睡不著就起床做一些轻松的事情、避免在床上进行与睡眠无关的活动等。透过改变这些错误行为,能够逐渐调整睡眠节律,提高睡眠质量。

最后,如果在某些社交场合或特殊时刻而必须饮酒,那么建议:

不要在睡觉前的3至4小时内饮酒,以便给身体足够的代谢时间;

控制酒精摄入量,女性不超过1杯,男性不超过2杯;

喝酒时尽量多喝水,减少脱水症状和夜间醒来的频率;

饮酒前先吃点东西垫肚子,可以减缓酒精吸收速度。